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64节(2 / 2)


  第二日,徐元梦主动去拜访了徐家。

  他拿出了某个隐世大儒的介绍信,接受了徐家赠送的笔墨。

  徐家看了那个隐世大儒的介绍信,明白为什么这个人能见到顾炎武,便对他们一行人不再戒备。

  离开昆山时,胤礽头探出车窗,回头看了一眼。

  昆山城外沃田连天。在田地上忙碌的人却神色麻木,看着长势良好的禾苗,并无激动满足之色。

  胤礽明白,这是因为田地不是他们的。

  富人良田万顷,穷人无立锥之地。

  他能为这种现象做些什么?

  打土豪,所有土地共有,然后分配田地?

  如果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所有秩序被打碎,还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他维持大清这架马车的稳定就已经竭尽全力。

  噶礼问道:“太子殿下,您在看什么?”

  胤礽文艺了一下:“看我有多无力。哈哈,开玩笑。”

  胤礽收回脑袋,闭目养神。

  虽然现在无法动土地制度,但他可以在华夏封建社会还未重视的地方做一些事。

  比如商税。

  农民最大的痛苦在于赋税和劳役。若是能得到大量商税和贸易顺差,就可以不断减免他们的税收,并且废除人头税。

  发展商业之后,当人口过多时,就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务工,生产更多商品。

  这些商品卖到海外,换成粮食、矿产、牲畜,黎民的生活会进一步改善。

  以此,在大清还强盛、皇帝不昏庸的时候,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高福利是建立在高资源上。趁着海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清先完成富民政策,就算将来大清这架马车散架,后人拾取马车残骸也能迅速创造一架更结实、跑得更快的车。

  所有阻止开海的人,都必须被碾碎。

  胤礽下定决心,睁开眼:“到杭州之后,改一改计划。”

  徐元梦和噶礼随胤礽出行,已经知道太子的能耐有多大。胤礽没有说是什么计划,他们就立刻说“是”,丝毫没有反驳的意思。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胤礽没有去苏州玩耍,直接去了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他就开启了撒币模式,拿出金银在杭州置产。

  因胤礽的奢侈,很快杭州世族豪强就得知,有一闽南豪商来杭州发展,出手极其阔绰。

  这闽南豪商姓华,现在来的是族中五兄弟。

  华家老大是纯粹的读书人;华家老二是大管家,主管家中生意;华家老三、老四也懂诗文,不过一身悍匪之气,怕是经常出海的人;华家老五还是个孩子,没有存在感。

  华家老大自然是徐元梦,华家老二是噶礼,华家老三老四是施家兄弟,这没有存在感的华家老五自然就是胤礽了。

  赵家兄弟很郁闷:“那我们呢?”

  胤礽道:“谁让你们不会说闽南语,乖乖当护卫。”

  赵家兄弟很生气,但无可奈何。

  或许这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点记忆挂和语言挂。出使的船上多闽南士兵,徐元梦和噶礼早就学会了闽南话。

  赵家兄弟也会一点,但磕磕绊绊一点都不像闽南人。

  而且噶礼和施家兄弟都能诗文,懂经义。赵家兄弟……他们背兵书背得贼溜。

  没办法,他们只能被排除在兄弟之外,当个护卫头子了。

  不过当护卫也有好处,他们能常伴胤礽左右。想到这一点,赵弘炜和赵弘熺就不抱怨了。

  人靠衣衫。

  自从剃发令取消之后,大清的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康熙下旨要复盛世汉唐,他们的衣服便多了一些汉唐的因素。

  比如一些年轻的文人不再穿长袍,而是戴上腰封配上宝剑,做出一副能立刻提刀上马的彪悍模样,能文能武的传统文人标准也被人重新提起。

  徐元梦仍旧是传统文弱书生模样,他的“弟弟”们皆扑粉佩剑,又有书生气息,又附和这个时代的潮流。

  赵弘炜和赵弘熺看着太子亲手为施家兄弟扑粉点胭脂的时候,笑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都差点落下来。

  施家兄弟尴尬极了。

  施世骥道:“能不能不擦粉?”

  胤礽一边给他们描画眉毛一边道:“别动,不准说话,不准皱眉。嗯,就这样。你们根本不懂文人对长相的执著。面若冠玉眉目精致的书生即使是草包,也会受到礼遇。你们长久日晒雨淋,哪像个正经书生。好了,看看我的手艺如何。”

  胤礽拿出的是玻璃水银镜,清晰极了。

  施家兄弟看着镜子中肤白貌美的精致青年,都倒吸一口气。

  艹!镜子中是谁!哪来的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