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二分之一剧透第103节(2 / 2)


  “足下所言有理,然而除此之外,崔氏还做了另外两件事,其一,是支持天子,兴建流波渠;其二,则是甘冒生死之险,派族中俊才前往西夷为使者。”

  “……”

  话音方落,室内一时间静默无言,好半晌才有人伏地为礼,道:“多谢相告,在下明白了。”

  *

  北地这边的大族分为好几类,一类犹如秋天的知了那样,只会抱着家族的余晖哀鸣,没胆子搞小动作,只希望皇帝忽然生出一些怜悯之心来,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持住往日的权势;一类是不甘心被夺权,明知事情已不可为,依旧要挣扎一二。

  以上两者都需要以强硬手腕收拾,区别只在于第一类人收拾起来更加容易,当然以中枢现在的实力,第二类收拾起来也不算困难。

  还有便是能看清天下局势,也愿意做出调整的人家,他们在意识到皇帝的强大之后,反而希望能抓住机会,附其翼尾。

  他们也完全能理解皇帝的强横之处,当今天子早不是刚登基时必须步步谨慎的孩童,这几年间,中枢的力量跟威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便是想要低头,也不是人人都能有这个资格。

  许多人家经过商议后,居然主动往建州递了折子。

  西雍宫内。

  温晏然扫了眼桌案上那堆来自北地的奏折,然后缓缓翻开。

  事到如今,她已经不想掩饰自己残暴昏庸的一面,也料到了北地势力必然会开始反弹。

  然而无论地方势力如何抗拒,仕林舆论怎样抨击,温晏然也非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不可——建州兵马皆在她手中,另外四营的主将也都是她一手提拔的新人,单以武力论,已经没什么势力能够成为她道路上的阻碍。

  “臣伏惟而请,望陛下仿东地旧例,拆北地邬堡,建立官学,衡量田地,编户齐民,使得上下之间,政令畅通……”

  这是一封多个家族的联名奏折。

  温晏然目光凝住:“……?”

  朝廷势大,有人主动跳反是正常的,温晏然不信那些人都能达成一致,于是又抽出了垫在下面的几份奏折看——这些奏折与第一封的内容确实不完全一样,里面不止有劝皇帝拆邬堡设官学的,还有派遣族中精壮自带口粮以及部曲,前往南地修建运河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在温晏然为北地大族的态度而感到茫然的时候,武徵郡温鸿也陷入到相同的困惑当中。

  他能理解有人选择投效天子,但数量是不是过多了一些,毕竟想要保证家族延续,土地跟人口极为关键,而那些豪强大族为何宁愿将这些东西献给皇帝,都不去反抗一二?

  张并山干咳两声,勉强道:“或许是因为官学之事。”

  豪强之家名声不如世族,按照正常流程很难出仕。所以进入官学,然后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地方官吏的途径,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地除了豪强之外,自然还有世族,而不缺做官机会的世族之所以能量强大,也跟他们垄断了教育资源有关,然而随着造纸术的改良,雕版印刷的兴起,书籍制作成本大为降低,再加上乡学、亭学跟官学的出现,接受教育的人数随之提高,朝廷在官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慢慢失去了掣肘天子的能力。

  此刻回想起来,天子此人当真是步步为营。

  借着收服西夷跟平定东部叛乱的机会,皇帝改革了田地授予制度,她派人清查田亩,按人口数授田,不允许私人买卖土地,同时又调整了税收方式,选择取消人头税,按照田亩数量多少收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周末期土地兼并的情况。

  更多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大周的旧日格局,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打破。

  张并山额上冷汗涔涔,本来在主君面前,他都一向保持着算无遗策的超然姿态,然而如今北地发生的事情一件件都出乎自己的意料,周边那些大族,不知为何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疏远温鸿,投效朝廷,而更加影响他在武徵郡地位的是,族中侄女张唯修不知犯了什么浑,居然放弃了在温鸿手下的吏职,跑到建州官学那边重新读书。

  ——当然从阎氏的下场看,这可能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张并山如今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担忧主君怀疑自己不够忠心,二是明明出谋划策了那么久,主君却离心中的野心越来越远,显得自己的职业水准难以令人满意。

  不知沉默了多久,温鸿忽然看向自己最为倚重的谋士:“今日还未多谢并山。”

  张并山:“……主公此言何意?”

  温鸿一面后怕,一面语带庆幸道:“当日若非并山出谋划策,提醒我一定要做出忠臣姿态,尽量顺着小皇帝行事,今日武徵郡的官衙,只怕已经被前营兵马给围得水泄不通了!”顿了下,又感慨,“并山深谋远虑,却又不居功,实在难得至极。”

  他回想往事,不由松了一口气——无论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单从往日的表现看,自己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周忠臣,许多时候天子还没来得及开口,武徵郡这边就已经想法子给对方提供便利了。

  张并山闻言,心中一时间也是感荡莫名:“多谢主公信赖,在下日后一定竭尽全力,为主公效力!”

  他能成为温鸿座下首席谋士,还被主君多年如一日的倚重,不止是张并山本人总能自圆其说的缘故,也跟温鸿的脑补能力有关。

  第158章

  自从阎氏之乱后,温晏然已经连续加了两个月的班,连春猎期间也没有休息——倒也不是她真那么喜欢工作,实在是北地那边顺服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待处理事件。

  一直到昭明五月,温晏然才终于有了点空闲。

  她刚把目光转移到运河那边,就接到消息,为了支持皇帝的修运河大业,萧西驰新送了一批粮食过去——洛南早稻的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坚强,用粗放的耕作方式就能收获不小,非常适合时不时给有意成为昏君的温晏然来一记背刺。

  *

  梅子新熟,芭蕉初展。

  因为当今天子在城内待的时间也不短,少府属吏便从桂宫那边移栽了几株花木到太启宫来,聊作点缀。

  今年的气温比去年正常得多,如今还没到炎热的时候,城内也颇为清凉,织室的宫人奉命前来,替天子量身,以便裁剪新衣。

  宫人捧了几匹新织成的布料来让皇帝鉴赏,第一匹颜色洁白柔软,另外几匹则分别为红色跟紫色,这些布料的原材料都是棉花,而且未曾经过染色处理。

  ——既然皇帝有所偏好,织室的工匠自然用心研究,如今织成的布匹已经愈发柔软细致,他们将天然带有色彩的棉花挑选出来,织成布料,将之分别称为玉布,紫布跟朱布,深受京中贵胄喜爱。

  温晏然看过后,也觉得还行,让织室裁两套普通点的新衣出来,以便她出宫时穿着。

  内官们受命后,捧着布匹退下后,温晏然看时辰还早,便宣了步辇,摆驾天桴宫。

  她近来常过去听温惊梅讲述大周以前那些皇帝的逸闻轶事,补充一下个人常识。

  ——温晏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还是因为前两天擢才试考试通过的名单被送到西雍宫时,她看见上面有一个人的头衔是“焦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