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92节(2 / 2)


  没有了明珠和索额图,康熙要从零开始培养征战全球的人才,那得多难啊。

  一个皇帝有雄心壮志的时期就那么一二十年,当康熙年岁步入五十之后,就算主观意愿还想勤政,客观情况也不会允许,怠政懒政不可避免。

  胤礽希望康熙成为真正的千古一帝,时间很赶。等康熙年老之后,他就不能再作死,而是苟着找机会请辞太子之位了。

  “好了,别跪了。你再不给孤读书,外面的人就要进来……唉,大哥,你怎么在这?什么时候来的?”胤礽吓了一跳。

  胤禔不知道从哪钻出来:“明珠跪下的时候我就来了。”

  胤禔揉了揉胤礽的狗头:“小心些,外面太监张望很久了。你来这里好不容易松一口气,又被送回皇宫怎么办?”

  胤礽抱住胤禔蹭蹭:“好。”哎,一思考起剑指全球的事,他就忍不住想作死。

  没事没事,他现在还是个孩子,阿玛不会多想。等阿玛多想的时候,他请辞太子之位好了。

  给大清多立下些功劳,到时候请辞之后用功劳换温泉大庄子。

  胤礽为自己的作死找了个借口,不承认自己就是不安分。

  胤禔又拍了拍胤礽的狗头,对明珠道:“不要辜负太子冒着危险对你的提点。”

  什么危险?明珠皱眉思索,想起胤礽和胤禔提起的太监,倒吸了一口气。

  他早该明白的,太子身边的人肯定会事无巨细地将太子的事告诉皇上。太子有许多神异传闻,又过于早慧,或许皇上对太子护得更紧。

  这是皇上对太子的看重。可听大阿哥和太子的意思,这看重似乎过于令人窒息。

  “老臣明白。”明珠立刻道,“臣定不会辜负太子。”

  胤礽蹭了几下胤禔后,对明珠笑道:“辜不辜负我没什么关系,不要辜负提拔重用你的汗阿玛。你和别人不同,汗阿玛是你的伯乐。你想要的荣华富贵,也只系于汗阿玛一人身上。擦亮眼睛看看,那些宗亲和老贵族,真的能对汗阿玛造成威胁吗?”

  明珠再次出了一身冷汗。

  胤禔冷哼:“皇玛法势弱时,他们也没能对皇玛法造成什么麻烦,不过是在皇玛法驾崩后伪造遗诏恶心一下皇玛法。汗阿玛虽然对太子弟弟不好,但也算个厉害的皇帝,他们敢反?”

  明珠立刻再次跪下磕头,吓得不行。

  造反这种事,大阿哥怎么能挂在嘴上说?!

  胤禔白了跪下磕头不敢说话的明珠一眼:“他们总以为自己领着兵就能威胁到汗阿玛,但他们敢喊一句谋反试试?英亲王当年那么厉害,皇玛法不是说杀就杀。他们还以为那些兵是自己的私兵?时代不同了。”

  胤礽拉了拉胤禔的袖子:“大哥,英亲王是明珠大人岳父。”

  胤禔道:“那明珠不是更该明白这件事?他怎么还这么蠢?他真的值得你提点?”

  胤礽道:“明珠大人只是老了。时代变了,他没跟上时代。”

  胤禔叹气:“这群老臣真麻烦。”

  胤礽看明珠快脑溢血了,忙转移话题:“大哥,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胤禔拍了拍脑袋:“哦,有事,我差点忘了。顾贞观他们来了,他们对咱们说的戏文很有兴趣,你也来,咱们一起写戏文。”

  胤礽再次怜惜地看了明珠一眼:“好。”

  明珠大人松了一口气,总算送走了两个快把他吓死的皇子。

  他这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遭遇什么。

  文人雅士喜欢的娱乐中,听戏一定能排前三。

  当他们当不了官,手头拮据时,经常帮戏班子写戏。偶尔比较洒脱的文人,还会登台扮演唱戏,也算是一件雅事。

  顾贞观等人都来自南方,南方戏文文化在这个时代更加兴盛。他们在市井间随便抓个人,都能掐着嗓子唱几句。

  顾贞观的品行被康熙看重,渐渐被重用。

  清朝任命官员,并不严格按照科举。举人或者非科举人士比比皆是,和明朝非翰林不做大官的情况不同。

  康熙看重顾贞观,顾贞观便青云直上。

  年后,顾贞观便要走老于成龙所走过的路,去外地当官。如果顾贞观在任上有政绩,之后仕途便一路通畅了。

  离开之前,顾贞观来纳兰府和纳兰性德小聚,顺带把自己离京后仍会住在自己家中养病的友人吴兆骞托付给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跟随太子之后,公务繁忙,和友人们聚会变少。

  今日大家齐聚一堂,真准备好好喝一坛,以酒会友。

  结果胤禔带着弟弟们前来参加会议。一众文人面面相觑,立刻把酒换成了清茶。

  当着皇子的面喝酒,失态了可就是大问题,就算没失态,如果皇子不小心偷喝了酒,身体出了问题,他们就要掉脑袋了。

  三位皇子还是小孩,除了熟悉胤礽的顾贞观打起了精神,其他人都没把他们当贵人看待,不认为自己表现良好就能获得什么。

  要投靠某位皇子,也要等皇子出宫建府后。现在这几个小孩能懂什么?

  “我要写这样一出戏。”胤禔开门见山,把自己和胤礽已经总结好的故事梗概拿出来,“这出戏要推向市井,戏词尽可能的通俗一些。”

  “市井?通俗?”有文人皱起眉头。

  胤禔脾气不好,看着就要发作,被胤礽一个狗爪子摸摸忍了下来。

  胤礽笑道:“诸位认为,诗词文章戏文是什么?”

  文人们看着一团孩气的小太子,一时半会儿不知道怎么说。

  他们不是不明白,只是在斟酌说辞,怎么让小孩子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