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章(2 / 2)


  那仅剩的一点灵动被扼杀了,婉婉重新被锻造得四平八稳。所谓的皇家气度,不就是暮气沉沉吗?小酉走后来了个叫铜环的宫女,年纪比她大,人也很稳重,婉婉觉得她将来极有当精奇嬷嬷的潜质。她的优点在于话不多,即便有,每一句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基本不会有错漏。像小酉动不动挂在嘴上的“主子,怎么办”,在她这里全绝迹了。她可以把她身边所有突发的状况处理得很好,所以当肖少监成为肖掌印,完全不再经管毓德宫宫务的时候,一切还都是井井有条的。

  春天看花,秋天看景儿,活得没什么错处,也没什么惊喜。婉婉习惯了随遇而安,到什么阶段,接受什么样的安排,以为不会再出任何变数了,可是人生处处和坎坷狭路相逢。很多事情早就有预料,唯一没想到的是那么年轻的皇帝,忽然之间药石无医,没过两个月就晏驾了。

  隆化十一年,下了很久的雨,久到毓德宫的墙脚起了星星点点的霉斑,连人看上去都是潮湿的。婉婉得了皇帝病重的消息,去养心殿看过他一回,但是肖铎暗暗提醒她病气过人,不叫她到床前探望。她回来后一直提心吊胆,夜里睡得极不安稳,猛听得夹道里传来云扳的叩击声,她慌忙坐起身,寒意弥漫,抖得止也止不住。

  铜环点灯进来,她抱着膝盖问她:“怎么样?”

  铜环满脸哀容,“殿下,老爷爷驾崩了。”

  她仰头躺倒下去,突然感觉前路茫茫。大哥哥走了,享福去了,留下这样一个烂摊子,如何是好?荣王还小,不满六岁,朝廷政务应当会落到赵皇后手里。她现在还是长公主,过不了多久就是大长公主,细一想来前景孤绝,愈发的孤苦无依了。

  蜡烛在铜签子上泪流成河,铜环拿了丧服来给她换上,一面道:“这会儿是先传事,小殓后停在谨身殿,天亮才敲丧钟。”给她戴上了孝髻,拿素银的簪子别住了,切切叮嘱她,“殿下不可伤情过甚,眼下正是风云际会的当口,一切顺势而为吧。”

  婉婉抬眼看她,“这是什么意思?”

  铜环牵了牵唇角,“奴婢当差的时候不算短,自八岁进宫到今天,足足十五年,看到的事儿多了,经历得也多,知道这时候应该规避些什么。您是皇家正枝儿,到天上也没人能撼动您的地位。您有您的将来,早晚得离开这紫禁城,所以这会子守拙,什么都不管是最好的。”

  她有些木木的,心里乱成一团麻,未及思忖她话里的含义,只是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这文的结局,最后会做一点设定上的改动,但是不承诺一定he或者be。其实系列里的很多方面有写到他们,大家都知道大致是怎么个走向,写这文,最终目的是让婉婉和良时丰满,让这段爱情丰满,我知道好多姑娘也都是冲着这点来的,爱你们~再三留言不看be的,怎么说呢,我还是这句话,不敢保证。对于写文没大纲的人来说,情节发展有各种可能,总之看得上这个故事的就留下观望观望,咱也像b超不让说男女一样,不到最后不知道结果,要见势不妙了,再撤也来得及,么么哒~

  ☆、一叶惊秋

  帝王驾崩,天下缟素。大行皇帝的梓宫已经在谨身殿安放妥当了,门楣上挂起了层叠的白障,丧棚那么高,底下跪满了服孝吊唁的臣子太监们。婉婉对八年前的一切还有印象,爹爹升遐,也是同样的光景。原来记忆是有轮回的,她曾经对八十一重的红漆金棺感到恐惧,那时候还有大哥哥保护她。现在连大哥哥也躺在里面了,她才悟出来,活着其实就是不停分别,聚少离多。

  太后和宫中女眷们的哭声淹没在浩瀚的泪海里,每个人都感到前路迷茫。孝帽子很深,遮住了两旁的视线,婉婉眼前只有高高的供桌,和堆成尖塔的糖果糕点。

  内侍们不停来往添置香蜡,铜盆里烧化的纸钱形成一个温暖的阵,久了燎人面皮。婉婉在梓宫旁的挽联下长跪,眼前模糊与清晰交替。大哥哥当皇帝,也许谈不上称职,但他是个好哥哥,她还记得他骑在墙头替她捡毽子的情景,就算他对不起天下百姓,却从来没有对不起她。她哭,不为社稷痛失英主,只为自己的手足。可能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有多珍贵,一旦失去了,她才陡然发现自己没了依靠。她从辰时一直跪到晌午,没有想回去的意思。回去做什么呢,她能闻见空气里无处不弥漫的麻布的味道,就算坐在寝宫里也不安稳。还不如在这里陪着大哥哥走完最后一程,从今而后,这个人仅仅只是牌位上一串冗长的尊号,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铜环来劝她:“殿下,午膳已经准备好了,搁在东边配殿里。您也歇会子吧,且有好几日呢,这么着不是方儿。”

  她回过神,想站起来,一时打不直腿。铜环上前搀扶,才勉强挪出大殿。

  朝中的丧报半夜时分就发出了,陆续有背上插着白旗的太监回来复命,婉婉朝庑房看了一眼,“厂臣今儿忙坏了,连人也不得见。”

  铜环说可不是,“殿下不知道,今早上邵娘娘蹈义,跟随大行皇帝去了。”

  婉婉头皮霎时一麻,愕然问:“有这样的事儿?”

  铜环点了点头:“想是和大行皇帝感情太深了,舍不得分离吧。咱们大邺历来有朝天女殉葬的习俗,她跟着去了,能够常伴大行皇帝左右,否则以她的位分,将来只能葬在妃子陵寝里。”

  她心头惘惘的,“那荣王呢?她也不管了吗?”

  “荣王殿下还有皇后,登基之后不怕没人辅佐。”

  所以活着不是必须,就算死了也没有人会计较,这宫廷就是这么冷酷。婉婉朝广袤的天街呼出一口浊气来,定了定神,下台阶进了东配殿。

  殿里有人,似乎早来了,见她进门站起身迎了上来,“这早晚还没进膳,又跪了半日,劝你也不听。下半晌就在这里歇着吧,累了让跟前人伺候你回宫,点灯熬油的,够多少消耗?”一面说,一面朝太监比个手势,膳盒里的饭菜都端了出来,整整齐齐码在面前的食案上。

  婉婉抬起眼,叫了声二哥哥。那是她的一母同胞福王,和历史上的福王不一样,这位福王生得匀停,举止风流,平时好吟诗作对,颇有儒雅的美名。当初爹爹在世时,兄妹都住在宫里,来往很密切。后来大行皇帝即位,他出宫另置了福王府,这些年见面的机会少了,过年过节时才能碰上,论起亲疏,反倒不如大哥哥。

  可是骨肉毕竟是骨肉,她见了他,也是泪眼汪汪的,坐在桌前吃饭,忍不住就哽咽起来。她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好好的,怎么就驾崩了!”

  福王搁在圈椅把手上的五指紧了紧,蹙眉道:“这病延挨了不是一日半日,从上年开春就加剧。你在宫里不知道,前朝的御门听政也是隔三差五叫免,大概是身子真不济。”

  婉婉把筷子放了下来,“太后总不让人去看他,我几回想进乾清宫,到了门前也没敢进去。现在想来大哥哥真可怜,年轻轻的,说死就死了。”

  福王站起来,在门前那片光影里缓缓踱步,脸色凄惶,像身上的孝袍一样,喃喃道:“该享的福享了,该遭的罪也遭了,这一辈子活得不枉然。我知道你和大哥哥好,他晏驾,你心里难过,但也要保重自己的身子,总在灵前跪着不成事。今儿夜里别守夜,司礼监正承办朝天女殉葬的事儿,宫里一气儿死了这么多人,阴气太盛,你小孩儿家的,没的克撞了。你放心,大哥哥不在,还有我,咱们是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比谁都亲厚。”

  她是知道这个二哥的,有时候不怎么靠得住,但血浓于水,认真论起来,的确只有他是最亲的人了。

  她颔首,让宫人伺候着漱口,又想起邵贵妃的事,“我听说承乾宫邵娘娘殉节了?”

  福王脸上淡淡的,“就算她儿子继位,将来太后也轮不着她当,上头还有个赵娘娘呢。大行皇帝在时,她恃宠而骄,得罪了多少人?眼下靠山倒了,殉节也是个好出路,至少死得体面些。”

  婉婉当时没有参透他的话,大行皇帝膝下只有荣王一根独苗,荣王继位已成定局,何至于用上“就算”这个词?后来才知道,也许一切早就在他的算计中了,延年半夜从坤宁宫跑出去,莫名其妙死在了承乾宫,守灵的太监还编出一大套装神弄鬼的话来糊弄人。大邺皇朝存在了两百六十年,延年早夭,福王一枝独秀,皇位无论如何都是他的了。

  “当皇帝,就得拿亲人的性命做代价吗?”婉婉事后问铜环,“你有没有觉得生在帝王家,并不是什么幸事?”

  铜环侍立在一旁,视线投向极远的天幕,声音也有些空洞:“殿下出身尊贵已极,怎么知道这高墙之外的世界?人有百样,有的人锦衣玉食,有的人江边冻死。既然受用了人间最滔天的富贵,自然也得经历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痛苦。皇权更替,没有对错,只有成败。奴婢倒觉得,与其让六岁的孩子做皇帝,不如把江山交给皇叔。反正一样是孝宗皇帝骨血,谁又做不得皇帝呢。”

  这话说得也是,木已成舟,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她是女孩儿,朝堂上风起云涌都不和她相干,她依旧过着同样的日子,除了太后日渐落寞的神情、赵娘娘改称赵老娘娘的无奈,她看到的后宫无非是新旧更替,除了人数更多以外,并没有别的不同。

  赵皇后自从上次做媒遭拒,大致也猜透了她的想法,为免自讨没趣,刻意和她疏远,有段时间甚至连话都不同她说了。但是先帝龙驭,荣王随即夭折,赵皇后的太后梦做到了头,猛然惊觉彻底落了单,又重新和她热络起来。

  婉婉呢,因为一母同胞当了皇帝,在宫里的日子较之以往更闲在了。现任的皇后虽然也是交情平平,但至少不难为她,必要的时候殿下长殿下短,嘴上还是十分热闹的。

  赵皇后请她串门子,过气的皇后,坤宁宫不得不腾出来让给别人,搬到喈凤宫来居住。婉婉进门,她显得很尴尬:“瞧瞧这地方,和冷宫无异,长公主能屈尊来瞧我,我心里也高兴些儿。咱们这样的人,现在算什么呢,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寄人篱下罢了。我的脸皮厚,尚且延挨着,惠妃寻死,你知道是为什么?”

  她每回见她,总有倒不完的苦水。她口中的惠妃就是郑惠妃,当初太后跟前的红人,半个月前绝食自尽了,关于她的死,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

  宫里死人,从来不是稀罕事儿,婉婉对那些古怪的内/幕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怕她下不得台,装作好奇的样子。这下子赵老娘娘打翻了核桃车,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说惠妃的死不是她自愿,是家里人的授意。当初先帝宾天,她没有陪葬,又挨不着上陵地守陵去,赖在宫里人憎鬼厌。她天天在寿康宫哭,太后因为她苟活,也不待见她了,她的日子颇为难熬。实在没辙了,和家里人讨主意,郑尚书有肚才,打发人送了个空食盒进来。惠妃一见大梦方醒,自那天起不吃不喝,没消三天就死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对咱们这些人来说,不也是一样嘛。现如今宫里没有可亲的人,只有你了。”赵老娘娘拢着杯子,觑了觑她的脸色,“说句托大的话,殿下是我瞧着长大的,当初先帝登基时,你不过桌沿儿高,一晃眼,都成大姑娘了。我心里一直计较着一桩事儿,你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嫂子给你说门儿亲,不知你愿不愿意?”

  上次不过隔靴搔痒,这次是实打实的问上门来了。婉婉不太高兴,但是姑娘家面皮薄,气得红了脸,看上去也像害臊似的。

  “嫂子快别说笑,大邺打从太/祖皇帝起,就没有女孩儿自己答应亲事的道理。我上头有母后,还有哥哥嫂子,几时也轮不到自己做主。”

  赵老娘娘仍旧不罢休,“先帝同你虽不是一母所生,可疼爱你的心,不比皇上少。要说嫂子,我不是你嫂子么?我说的娘家亲戚,也在朝中为官,他父亲是都察院右都御史,自己在承宣布政使司任参议,生得仪表堂堂,品性又出了名的好,尚主虽说是高攀,但小夫妻过日子,图的不就是琴瑟和鸣吗。”言罢一笑,“我知道你不好意思,也怪我这人太急进,原该和太后提的。罢了,等我回头探了太后娘娘的口风,再和你细说也不迟。”

  婉婉站起来,拉着脸子出了喈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