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节(2 / 2)


  周秉对自己人十分豪爽,送喜春时,知道女子喜首饰,便一箱又一箱的送,对自己弟弟就是送一箱又一箱的书籍。

  从周嘉到周辰,兄弟三个一个不落。

  周辰还未进学,但他已经有了一个小书房。

  可谓凝结了来自兄长的殷切期盼。

  是以,兄弟三个除了收到不重样的书籍外,压根就没有这等孩童的玩物。周嘉、周泽看着那泥车瓦狗也满是欢喜。

  陈氏把玩物往他们身前一推:“好孩子,这是婶子送你们的,你们嫂子没经验,也不知道该为你们挑着些,往后你们喜欢甚只管跟婶子提便是。”

  “真、真的是送我们的吗?”周嘉还不大好意思。

  陈氏:“这是当然。”

  兄弟几个都高兴了,抱着各自欢喜的在怀中,还不忘了同陈氏道谢。

  周嘉甚至在心里想着。

  为什么只见过一次的婶子都知道他要什么,但他的亲大哥却不知道?

  陈氏母子在府城住了两日,顾不得喜春再三挽留,便家去了。

  喜春如今身后多了个小尾巴,每日一早周嘉、周泽兄弟去进学读书,周辰则被送到了正院里,喜春看账册,听掌柜们讲事,周辰便在眼皮子底下玩耍,或是跟巧云两个在院子里玩一玩。待兄长下学,用过饭后,喜春再把他们给送回引芳院。

  大夫人也是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走的,三俩马车行礼运到了码头,走的水路上京,不耽搁□□日便能顺利抵达。

  大夫人出发时不过六月,还不是最热的天儿,正合适,等喜春叔嫂几个年节入京,已是十月,雨水多,倒不适合走水路,倒是官道更合适,沿途也有驿站。

  临行前,大夫人唤了喜春,把这些都给交代了一遍。

  走那日,喜春带着周辰去码头送了送,待船扬帆起航,在眼中只剩了个小点,这才返身回府。叔嫂两个刚进门,便有下人拿了一张烫金的帖子来,是沈家使人送来的。

  这个沈家,便是前回喜春一行在玉前街上碰上的沈凌,知府大人爱妾的兄弟。

  夜里用饭,喜春与周嘉兄弟们说了大夫人回京的事,又说起过几月他们也要上京。

  周泽跟周辰两个小,只顾着点头,倒是周嘉,听闻后一张脸都挤一堆儿了,颇有些担忧,带着大人的叹气:“那我们去了,家里可怎的办?”

  “家里有管事婆子和丫头们呢,又不会丢了。”喜春没想到读书还教这个呢,小小年纪就操心起这些来了。

  她这个当嫂子的都想得没这么深远呢。

  周嘉红着小脸摆摆手,忙说不是这意思。

  好一会儿喜春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

  周秉往年在的时候,周嘉也是跟随过兄长一起年节祭祖了的,周秉同他说过,祭祖一来是怀念先祖,好叫他们知道后人不曾丢了先祖颜面,其后便是一番孝顺之心了。

  大哥走了,若是年节他们上了京,可不就没人孝顺了吗?

  喜春默了默。

  伸手在周嘉脑袋上摸了摸,感念他这一番赤子之心,轻声保证:“嘉哥放心,我们去了盛京也能祭拜你大哥的,到时候嫂子带你们去亲自挑选祭品如何?”

  至于她,小祭时给挑了香、烛,年节这等隆重的大祭,便给周秉多挑上一个貌美的纸丫头伺候他吧。

  作者有话要说:  ~

  明天要上夹子啦,所以更新会推后,应该在晚上23点左右了。

  提醒天使们,章节评论有随机红包,全订有抽奖红包哦~

  ☆、第 32 章

  周嘉得了保证, 把心头最后一点担忧去了。

  用过饭食,府上各处灯烛早已高高悬挂,橘色的光芒洒落在院子里, 仿若罩上了一层薄薄的光晕, 又带着黑夜的寂静,虫鸣鸟叫,只有浅浅的呼吸和闲肆的脚步声, 不轻不重,无端叫人静下了心来。府外,隐隐能听见热闹的吆喝, 码头下货的壮巍。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朝代,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大晋宗法礼仪延自前朝, 在穿戴、谈吐却稍加内敛, 前朝原还有宵禁规矩, 这宵禁便是指夜里不许出行, 一更夜禁、五更开禁, 若有犯夜者答打三十, 只病、育、丧可通行。至本朝废止,从京、各州府通宵达旦。

  周家离得不近, 只隐约能听到那丝竹器乐之声, 倒给这寂静的夜添了两分不同。

  喜春把人送到引芳院,见他们兄弟三个牵着手进去,又有甄婆子早早就候着, 指着院子里的丫头端水捧衣,有条有理的,放心回了正院里。

  她从里间洗漱好, 披着薄衣长发出来,巧云两个铺好床榻,告退前,巧香那张沈家今日送来的烫金贴给喜春过目。

  喜春只听门房说了一嘴,便叫巧香把帖子收好,还未曾来得及看。

  沈家找上周家,却是想要与周家做一笔买卖。

  雕木的大桌上,放着数盏白瓷牡丹茶盏,清香从盏中散发,幽幽热气袅袅升起,高椅上,坐了数位周家铺子的得力掌柜们,主位面前摆着一张烫金的帖子,喜春着一身杏色罗裙,用红真珠冠半挽着发,她请几位掌柜来,便是商议沈家口中的买卖。

  沈家口中的买卖名为石炭。

  石炭呈黑色,坚硬,带着黑色的粉末,用手触之则沾上一手黑,采于地下,与木柴木炭一般,都可做烧饭、供暖。

  皇都盛京,早在前几载便尽仰石炭、木炭,如秦州府这等府城,家家户户用的是木炭、木柴。城中大户人家多用木炭,少则木柴,而普通人家多仰木柴,往下各县、镇上也多用木柴。

  就喜春所知,宁家村便有族人砍了柴火卖去镇上。如周家,如今厨房所用的也不过是主木炭、少木柴。

  据闻在盛京人烟稀少的河边,官府设有数十个官营的石炭场,城内又有专卖石炭的炭司,本由官府把控,如今却撤了炭司,改由商户经营,自去石炭场拉了炭放在店子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