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064新屋建成





  新屋终于在动工一个半月之后,在五月底建成了。

  蔡茵怡家的新房,占地一亩面积,在附近好几个村上都算是头一个,面积一大,房间就多,而且都是单人用的房间,杨家和曾家没人一间都够用,后罩房和倒座房还特意留出了下人们的房间。

  新房,大体上像极了四合院,但实际上不是,在镇上有些资产的人家,都会建这种样式的房子,因为实用性高、私密性极强。

  新房从外面看过去,四边都被近两米高的砖墙围绕,砖墙之上埋了尖锐的碎石子,这是为了防盗惯用的手段。

  整个房子坐北朝南,与整个甘露村的走向一致,位置上不显得突兀。

  大门开在南面最靠东的一角,双扇的木门,比之前不知气派了多少。一走进去,是一条不长的走道,走道尽头的墙上挂着一个木框,框中是杨阿大亲手雕刻的兰花。

  兰花木刻的西面,又是一个门,这个门一经去,第一个小屋,按照在这里惯有的习俗,留出来做门房,再往旁边的两个小屋也是和门房差不多大小,目前空在那里,暂时还没有用处。

  再往里走,可就有意思了,这是蔡茵怡特别设计的卫生间。

  往里再隔一个空房,是靠在一起的两个灶房,一个用来做平日的饭菜,还有一个是蔡茵怡打算用来专门做点心的用的。

  灶房外面有口井,取水方便。

  这整个一排是倒座房。

  倒座房对面,再进一道门,是蔡茵怡家内院。从这道门往里看,正对着的是正堂,正堂东西两耳房,其中一个膳房,还有一个做成品仓库,天香楼的食材以后便可以直接来这里取。

  左右两侧为东西厢房,每侧的厢房都是两层,共八间房,除了蔡茵怡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两人一间房外,其他人都是一人一间的,蔡茵怡、曾巧莲、曾宏羽、还有朱恒飞几个年轻人选了二楼的房间,上了年纪的都住在了下面。

  正堂后头是后罩房,也是八间房,因为没有下人,所以被蔡茵怡设计充当客房用,而杨大娘和杨阿大坚持要住在这里,所以一个人选了一间入住。

  这新房中,有水井两口、地窖一个、冰窖一个,分布在新房各个角落。这样的布置,中间就留出了一个不小的庭院。除了每个房门口伸展出去的路由青砖铺就,其他地方都还是泥土地。

  青砖铺就的走道,将泥土地,隔成四小片空地,蔡茵怡打算将山上的土豆和玉米都移植下来一些,其他的地暂时空着,想种什么便可以种什么。

  新屋子建成那一天,蔡茵怡又从镇上买了鞭炮和好些食材回来,在新屋里热闹了一整天。她没想着请别人过来,只是鞭炮声一向,几乎整个甘露村的人都知道她新房子建成了,来了好些看热闹的人,都给拒绝了。

  可是孙氏带着蔡芳兰硬是闯了进去,一副蹭吃蹭喝的模样,看到里面大气又漂亮的模样,莫不是眼红心热。看到曾氏一家子都住进了新房子,羡慕嫉妒的不行,但是到底没敢说要蔡茵怡接他们也住进去。

  大吃了一顿,又打包了好些吃食回去,在蔡老爷子面前又是添油加醋了一番。

  因着是新屋开火,蔡茵怡也没有将他们赶出去,只是任由她们逛着吃着,反正这两也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了,便随她们去了。

  蔡茵怡请所有的工匠大吃大喝了一顿之后,给他们结算了最后的工钱,又给每个人封了一个小红包,才算是完事。

  那些工匠也是有人情味的人,因着雇主大方,又有杨阿大和曾怀才的情谊在,新屋建成之后,自发自动的将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该整的地方都整好了才走,倒是省了蔡茵怡不少功夫,只要添置家具物什就可以直接入住了。

  新屋竣工开过火之后,蔡茵怡也没有急着搬进去,又让杨阿大请人做了好些家具,床椅、桌子、柜子一应俱全,才提着自己的东西住了进去。

  等到真正在新家安顿下来,已经是六月初了。

  一安顿下来,曾怀才和林阮娘便回去了,将两位老人和儿女留在了这边,等他们自己住够了再回去。蔡茵怡原本是打算叫舅舅他们直接搬过来住的,但是舅舅放不下三月种下的稻谷,说是等秋后之后,将地租出去,再过来住一阵子。

  李玉秋也经常过来串门子,偶尔和曾巧莲一起绣花,偶尔也和曾宏羽一起上山。

  山里的玉米已经采得差不多了,全都放入了新屋子的仓库,她又挑了一些老的晒干了,好好的储存了起来。而山壁前蔡茵怡种下的玉米粒也差不多有半人高了,看样子再有两个月也能结玉米了。

  种下去的土豆也差不多到了收获的季节,她昨日特意挖了一株看看,已经有婴儿拳头大小了。李玉秋家里的土豆虽然没有山里长的大,但是也不小了。看样子,也许这座山里真的有什么神秘也说不定,至少农作物就长的特别好。

  蔡茵怡让李玉秋放出消息,半个月之后开始收土豆。

  天香楼那边也传来了消息,等这一季土豆成熟时,每隔三日一次的订单增加到三百斤。蔡茵怡琢磨了一下,让李玉秋也每三日只收三百斤的土豆,毕竟土豆还是放在土里面保存的时间要长一些。

  到了土豆成熟的时节,李玉秋便没有时间再来串门子了,每日里都有人送土豆过来,需得她亲自看着过称。曾巧莲和曾宏羽没事的时候也会过去帮忙,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三人已经很熟稔了。

  这时候陆陆续续也有人过来问土豆的行情,不过那些人毕竟没有天香楼这么大的财力,所以出的最高的价钱也不过是四文一斤,也有不少人很心动,将土豆卖给了别人。李玉秋都默默记着,等下一茬卖豆苗的时候,就不将土豆卖给这些人了。

  这个六月,因为土豆,甘露村的人都有了一项进项,整日里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