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时间轨迹(1 / 2)





  第二章

  时间轨迹

  起点与终点周而复始,王朝的荣辱兴衰也在轮回往复:作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王朝,素可泰迎来了“幸福的黎明”;即便它黯然退场,大城王朝又重新披上荣耀的光环;吞武里王朝艰难复国,虽然昙花一现却成功延续了泰文化之血脉;当曼谷王朝辉煌临世,现代泰国也紧随而至——时间的轨迹渐行渐近,历史的脉络日益清晰。在王朝与政权的更迭中,文明与文化代代传承,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史前文化

  遥远的蛮荒年代若能留下零星的人类活动痕迹,足以让后人惊喜万分。泰国虽然没有四大文明古国那般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片土地上也从不缺少古老的印记。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着先民遗落的蛛丝马迹,试图从中捋出几丝清晰的脉络。

  ◎早期泰国历史

  近年来,泰国境内陆续出土了一批古物。在南邦发掘的直立人化石大约可以追溯到50万年以前;在班清一带出土的陪葬用品陶器和青铜首饰等,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250年;在乌汶附近,还发现了大约3000年前的古老岩画。这一系列证据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湄公河谷、阿叻高原一带就有农耕者和制青铜者居住。那些早期人类经历过何种际遇,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从有限的文献中去追寻一段模糊的历史。

  从古墓中挖掘出的陪葬陶器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前300年,早期的印度商人开始把印度教和佛教引入泰国。到了1世纪左右,两种宗教在泰国广为流传,渐渐渗入孟人的族群。孟人是东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孟人主要分布在今日泰国和缅甸的广大地区。3世纪左右,他们在湄南河盆地建起了两个小国家,后来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小乘佛教。

  当孟人逐渐兴起的时候,泰人开始从中国南部向东南亚地区迁移,他们使用一种单音节带声调的语言,属于东南亚最重要的一种民族语言体系。不过,另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在东南亚独立发展起来的原住民。不管是移民还是原住民,泰人在泰国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开始从事农耕、狩猎活动,并渐渐由河谷向中部平原、东北高原地区扩展。

  ◎陀罗钵底城邦王国

  6世纪前后,以孟人为主的一个庞大族群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多民族的陀罗钵底城邦王国,主要由孟人、泰人、马来人和高棉人组成。进入7世纪,陀罗钵底王国已成为湄南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国家,商业、佛教、文化均比较发达,尤其是佛教艺术更具特色,在整个泰国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拉。到了11世纪,这个国家相继建起了佛统、华富里、乌通郡、枯磨郡等一批重要城镇。

  9世纪以后,位于南部的高棉帝国渐渐崛起。这个帝国一度统辖湄南河谷东岸和老挝北部,后来慢慢演变成今日的柬埔寨。走向极盛之时,该帝国征服了陀罗钵底王国,将疆域扩张到马来半岛。在它的影响下,华富里、素可泰、披迈等地建起了不少高棉风格的寺庙。

  13世纪初期,高棉帝国的强势君主阇耶跋摩七世去世,昔日的强盛帝国日渐势微。与此同时,泰国境内一些泰族城邦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开始兴起,在泰国的南部和北部建起了两大王国。

  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年幼的僧侣正在向水中放置水灯,以此来祈福许愿。

  素可泰王朝时期

  南方的高棉帝国没落之时,也正是西方的缅甸蒲甘王朝衰退之时。看到两大强手黯然退场,泰族势力乘机崛起,于13世纪先后在泰国南部建起了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兰纳王国。与兰纳王国相比,素可泰王国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百多年,但它却被视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素可泰王国

  古城内历经岁月打磨的庙宇。

  1238年,泰族首领邦克郎刀联合另一个泰族首领,向高棉帝国驻扎在素可泰的真腊军队发起一场猛烈的进攻。真腊军队被打得四处溃败,泰族军队赢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以后,该地区建起了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国都就设在素可泰。

  两年后,这个新兴国家乘势而起,快速向四周扩张。到了第三代国王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王国已扩张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境内领土不但包括今日泰国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南抵马来半岛的北部。

  金宝塔与柚木教堂

  在兰甘亨国王统治期间,泰国进入了黄金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幸福的黎明”。说起来,它确实是一个朝气蓬勃安居乐业的幸福国度。国王非常注重国内各项产业,农业、渔业和商业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这位笃信佛教的国王还把佛教定为国教。在他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国都素可泰相继建起了玛哈泰寺、西沙瓦寺、西春寺等规模宏大的建筑。

  为了维护统一,素可泰王国推行军政统一政策。成年男子平时从事农业耕种,战时即征战沙场,在他们的努力下,高棉帝国的入侵者被陆续驱逐出境。兰甘亨国王则亲力亲为,融合了高棉人、孟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出统一的泰文,形成今日泰文的基础。

  由于兰甘亨国王对泰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他称作“兰甘亨大帝”或“泰国之父”。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杰出的国王曾先后五次遣使中国,本人亦两次访问过中国,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缔造了一段佳话。

  兰甘亨大帝去世以后,素可泰王国于14世纪中期渐渐走向衰落,属地一些首领纷纷宣布独立,整个国家处于分离状态,位于南部的大城王国(也称阿瑜陀耶王国或阿瑜塔亚王国)乘机发兵进攻。1378年,随着素可泰王国最后一位君主逝世,泰国历史上的素可泰王朝也走向了终结,境内领土均被划入大城王国的版图。

  ◎兰纳王国

  自1050年以后的200年间,泰族人逐步迁移并聚居在今日泰国的北部地区。第一位泰族统治者是孟莱王,他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泰泐族的后裔。

  13世纪中期,孟莱王在湄公河上游清盛的一个小镇上建起一个小王国。接着,孟莱王又征服相邻的两个小镇,于1292年在清迈建起一座新都城。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清迈的历代统治者先后征服泰国北部的若干小王国,取代了“原居民”孟人,成为泰国北部的统治者。

  金光灿灿的庙宇,让人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

  1355~1525年,兰纳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征服了帕王国和难王国,而且在与大城王国交战后控制了西沙差那莱地区。此时的兰纳王国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在清迈、清莱建起了多座寺庙。

  素可泰历史公园

  1525~1558年,这个王国进入衰落时期。国内政局极不稳定,两位国王相继被杀,强敌大城王国再度来袭,兰纳的贵族们不得不求助于澜沧王国(即老挝)。澜沧王国派出援军,虽然帮助邻国解决了一时之困,可在战事结束的同时也带走了兰纳的国宝——一尊玉佛和佛像金身。

  友国离去不久,兰纳王国很快又被缅甸占领,度过了长达二百多年名存实亡的傀儡日子。直至1774年,该国才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披耶卡维拉将军。其时,披耶卡维拉将军与吞武里的郑信王联手,赶走清迈的缅甸人,本人亦成为新一任兰纳国王,为这个傀儡王国迎来了新生。

  此后一段时期里,新国王翻修寺庙修筑护城河,重建清迈城墙,并与英国人展开柚木交易,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然而好景不长,1782年,披耶卡维拉国王逝世,兰纳随之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除了兰纳王国与素可泰王国,这片土地上同期建立的还有其他一些小王国。由于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建立过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并见证了佛教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人们把它视为泰国的第一个王朝。

  镶嵌在墙壁里的大象石雕

  大城王朝时期

  14世纪中期,泰国北部的素可泰王国渐渐衰落。在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地区,素攀太守乌通正在悄悄积蓄实力。待到兵强马壮时机成熟,他率领军队于大城建立新都,并将王号定为拉玛铁菩提,正式宣布脱离素可泰王国——这一举动意味着拉开了泰国历史上大城王朝的序幕。

  ◎内政外交齐头并进

  大城王国成立后,发起一连串军事行动,迅速征服湄南河中下游部分地区,吞并了摇摇欲坠的素可泰王国,与北方的兰纳王国相互毗邻。

  乌通是大城王国的首位国王,也是华裔商人的后代。为了加强王权统治,他在国内推行君主制,各省的统治者均由国王本人任命。同时,他还借助素可泰王国积淀的雄厚基础,大力组合泰族的军力、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全力推进新王国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方面,大城王国推行“萨迪纳制度”。即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贵族、官吏等按照职位高低和官衔大小授予不同面积的土地,农民虽然也有土地,但面积很小。这项制度在泰国沿袭了几百年,直至19世纪末期才被废除,它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大城王国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萨迪纳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大城王国的农业发展。当时的农业除了水稻种植广泛以外,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开始大面积普及。此外,捕鱼和狩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大城王国成为一处重要的对外贸易点,沟通了中国、波斯与欧洲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过,此举也导致国都与沿海城镇异常繁荣,内地和农村特别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大城府历史公园中的佛像窟

  在建国初期,大城王国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个国家当时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其他国家的人居于境内,唯有来自中国的商人除外。在此期间,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盛起之时,大城王国首先抛出了橄榄枝。明王朝欣然与之交好,明太祖先赐其“暹罗”之名,明成祖后来又赠“暹罗国王之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来过大城。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的到来,人们还将大城郊区的一座寺庙进行扩建,更名为三宝宫寺。